高考备考网

社会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2023-01-06 19:26

社会学专业主要课程:社会学、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行政、社区工作、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人口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社会学史等。

一、以人为本课程设置理念的内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

以人为本,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挖掘人的潜能和开发人的智力以及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一个国家保持旺盛生命力之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所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对我国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理念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设置理念。它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它将学生的需要、兴趣作为重要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强调学习内容与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的关系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它强调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专业和学科体系,而应扩展到包括人文和科学等方面。

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观否定以知识为本的课程所蕴涵的工具理性,使人的自我意识受控制和压抑,使学生的创造力干枯,使审美能力及敏感性下降。总之,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与人本相违的表现高校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大学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所培养的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应的具体学科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它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与以人为本理念相违背的方面。具体表现为:

1.学科交叉课程少,不注重为人的创造性设置课程。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多以分科课程为主,交叉学科课程量少。这种课程设置使学科课程之间形成一种严重的隔离,阻碍了学生形成广博知识结构和创造思维。在这种学科课程隔离的状态下,学生很难知道各学科专业之间天然地具有的相通性,也无法形成具有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的知识构架,难以进行大跨度的、有效的思维迁移和创造。此外,课程设置往往强调科学课程而忽视人文课程,致使受教育者有技术、没内涵,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

2.选修课程少,不注重为人的个性发展设置课程。高校课程设置如何才能做到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呢?从国外的经验看,建立课程的选修制度是必由之路。国外选修课基本属于自由选修课,一般在40%左右,美国哈佛大学已超过50%。而我国高校选修课的比例太小。据调查,现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所占比例最高仅达35%,最低甚至不到10%。选修课又分限选与任选,任选课约占选修课的三分之一。而且选修的范围小,往往局限于专业范围,跨学科、跨专业、跨系、跨年级的选修课就更少,甚至没有。

3.实践性课程少,不注重为人的实践能力设置课程。提高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是提高高校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而我国高校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学科课程,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薄弱。而在国外,实验教学、课程教学、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的三鼎足,在忽视实践的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独立于实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学生被隔离在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之外。这种不协调的课程结构,致使高校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人才。文章来源于吉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