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的结果失败了,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科技、制度和文化的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朝政府派遣大量留学生赴欧美国家学习,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批新式的工矿企业、铁路、船坞、电报、邮政等基础设施。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在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其历史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开启近代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还派遣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同时,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推动社会风气和观念变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观念受到冲击,西方的技术不再被视为“奇技淫巧”,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加强国防力量: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水平,在反对外来侵略上起到了一定作用。民用工业也在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收回国家利益方面有一定贡献。
影响晚清政治变迁:洋务运动在新兴政治派别洋务派的领导下进行,不同于顽固派的保守和排外,刷新了政治风气。洋务派设立了一系列新式机构,采取新的管理政策,促进了晚清制度的近代化变迁,如总理衙门职能的扩大、外交制度的近代化以及教育制度的近代化等。
为后续变革提供基础:洋务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生产力与资产阶级,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资基础和阶级力量,为这些历史运动开辟和铺垫了道路。
洋务运动,又称同治维新、自强运动,是我国晚清时期进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现代化运动。这场运动始于1861年,止于1895年,历时三十四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国内外形势激变,新旧思想、新旧文化、新旧技术、新旧政治、新旧经济交替出现。
清政府在应对内忧外患的过程中,分化为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以总理衙门大臣奕诉、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主张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化国家实力,维护清廷统治地位。
洋务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61-1875 年),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引进西方军事装备和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企业;第二阶段(1876-1885 年),以求富为口号,重点发展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第三阶段(1886-1895 年),以挽救危机为目标,强化海军力量,购置巡洋舰,兴办学校,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