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可以引用的15则名人故事
商鞅五十金徙木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
先苦后甜的名人故事有很多,大多数名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苦难故事。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凡是成就大事者皆有过人之处。下面是一些先苦后甜的名人事例,与大家共勉。
第一次“起落”:从两次高考落榜到毕业后当大学教师
马云各门功课中数学最差,第一次高考数学竟然考了1分,从而与大学无缘。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马云开始在杂志社打零工,受到励志图书《人生》的影响下定决心再战高考。第二次高考,数学19分,再次落榜。虽然经历两次惨败,但是马云却越挫越勇,边打工边复习,终于在第三次高考中考入杭州师范学院,这次他数学考了79分。
1988年,马云毕业后被推荐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教授英语及国际贸易,还利用业余时间***做夜校教师。担任教师的七年间,马云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也结识了一些做外贸生意的老板,为日后创业打下了深厚的人脉基础。
第二次“起落”:从海博翻译社的创业尝试到泪别中国黄页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和英语水平,马云用业余时间成立了杭州第一家翻译机构——海博翻译社,第一次尝试创业的辛酸,新公司成立之初业绩不佳,为了不让公司倒闭,马云靠当“倒爷”卖杂货维持经营,直到实现盈利。
1995年马云代表杭州市政府去美国处理一起合同纠纷,在洛杉矶马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从此陷入互联网的魅力中不可自拔。1995年5月9日,马云创办中国黄页,并立志做中国的雅虎,虽然步履维艰,但是胜利在望。然而1996年与杭州电信的合作给中国黄页埋下了隐患,由于经营理念的冲突,马云被迫离开自己一手打造的中国黄页。这次经历给他留下深刻的教训,他从中体验到了资本的“魔力”和现实的残酷,创业难,在中国创业更难。更重要的是在那时组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就是从那时聚集起来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唯马云马首是瞻,不离不弃,这是马云的人格魅力使然。
第三次“起落”:从应邀为外经贸部建网站到创建阿里巴巴
1997年中国的互联网刚刚起步,当年2月,马云应外经贸部的邀请进京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站成立后由于与官方“缺少共同语言”,马云的报复无法施展,1998年冬天,马云为了理想毅然决定回杭州创建自己的公司。尽管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出于对马云的忠诚和信任,他们毫不犹豫随马云回到了杭州。
1999年2月,阿里巴巴杭州在湖畔花园诞生。凭借此前的经验和教训,马云在与投资者和政府打交道时坚持原则,决不退让,从而使阿里巴巴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壮大发展。1999~2000年,阿里巴巴从软银,高盛,美国富达投资等机构融资2500万美金;2002年阿里巴巴第一次实现盈利;2003年淘宝网成立,在线支付工具支付宝上线;2007年阿里巴巴港交所挂牌上市;2010年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2014年6月阿里经过2年修整重新提出上市申请,据多家分析机构预测,阿里巴巴的募资金额可能高达200亿美元,可能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之一。
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今天永不言败的马云,也成就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
英语从33分到95分的俞敏洪
俞敏洪1978年高,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1979年俞敏洪再度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高考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
高考两度落榜,鼓足勇气再次起航
本想摆脱清贫的农村生活,然而命运之神总是和他开玩笑,俞敏洪两次参加高考,均名落孙山。备受打击的俞敏洪感到前途一片茫然。两次落榜之后,俞敏洪决定放弃。但是俞敏洪的母亲听说县政府正在办一个高考补习班,四处找关系让俞敏洪上这个补习班。俞敏洪本来的目标是考取江苏当地师范学院的专科,但是高考补习期间成绩直线上升,所以报了北京大学。
北大站票观众,在“白眼”中逆袭
好不容易迈进了北大的校门,原以为从此就可以扬眉吐气了,但俞敏洪没有想到,他在这里却遭遇了无数的“白眼”。他俨然成了北大的一个“站票观众”,永远都只能在角落里仰望别人的精彩。深陷自卑之中的俞敏洪,该如何继续他的北大求学之路?
1993年11月,俞敏洪选择弃教从商,创建了新东方学校,在34个城市建立了英语学校和其它学习中心。俞敏洪之所以创办新东方,是由于他没能获得美国大学的奖学金。为了筹到足够的钱让自己去美国留学,俞敏洪干起了业余语言家教,同时还在北京大学教授英语。最终,他放弃了这种两班倒的工作方式,俞敏洪意识到,要花5年多才能筹到去美国的学费。
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
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
1966年“***”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
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
1976年,***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
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
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一贫如洗,既没有上学就读的机会,甚至连在家里挤点时间学习都不可能。因为他白天要帮家里干活,从早晨一直到太阳落山,都没有空闲时间。
孙康并不甘心就这样服服贴贴当时间的奴隶,他觉得自己年纪轻,精力旺盛,只要有了学习的决心,总会挤出时间来的,于是,他开始利用夜间读书,可是晚上读书必须得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而家里那样困难的经济条件,一个月怎能买得起这么多灯油呢?孙康完全懂得这种困难,每当灯油烧干以后,他便静静躺在床上,在床上背书和默记书中的要领。
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明亮起来,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里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孙康蹲在雪地里读书,虽然身上衣衫单薄,但由于他专心致志,注意力完全进入书里面去了,对于刺骨的寒风他全然不觉得,一直到了深更半夜,还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从这以后,只要有积雪,他就天天夜间去映雪读书。虽然说:“穷人怕过三九天”,可是孙康却盼望每年的冬天早点到来,盼望下大雪。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